數位斷捨離所包含的範疇很多,主要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相關,例如:電郵裡看到一堆垃圾郵件、社群媒體內追蹤着不再感興趣的品牌帳號、下載後從來沒有使用的應用程式等等。在《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看到這句話:「問題不是出在這些裝置是否實用,而是出在你是否還握有自主權。」新科技精心設計的功能令人行為上癮,「如果你口袋裡的手機只需要輕輕一點就可以連上臉書,中度的行為上癮會讓你成天都忍不住想要反覆地查看臉書。」由今天起,我們應該更有意識地使用科技。
Digital Declutter:更自覺地使用智能電話

檢查電郵時總是看到一堆垃圾郵件,智能電話的聯絡人清單有很多不再聯繫的電話號碼。目前我的數位斷捨離還在起步階段,將會不定期在個人網站紀錄,慢慢擴展其他數位斷捨離的處理範疇。
雖然處理智能電話的儲存空間是一項浩大工程,如果騰出更多空間和容量可以減輕負擔。在初期主力處理相片問題,令我更加明白和整理物品般要重複練習「斷」和「捨」的過程。我開始改善每次拍照瘋狂按下快門的習慣,以及捨棄多餘的相片。現在拍照後馬上刪除重複的照片,而每次按快門的次數也比之前降低,想清楚構圖和角度才拍攝,比前更認真看待每一張相片。
開始為智能電話減量前,建立相簿階段不用刪減任何相片,把相片分門別類方便尋找,以人手處。AI 無法分類的項目,同時能夠發現擁有最多的是哪一類別的相片。正常來說,AI 能夠分析出貓和狗的相片並且建立相簿,但是貓和狗以外寵物便無法分析,例如爬蟲類動物。另一方面,AI 暫時無法以事件進行分類,例如婚宴、搬家。定期為智能電話進行備份,減低遺失相片的風險,之後有新備份便把原先備份檔案刪除,如果使用雲端備份更安全。
- 建立相簿,如旅行、家人、展覽、寵物等
- 為智能電話備份,可選用 iCloud 或外置硬碟
把 iCloud 同步後,電話和 iPad 內的工作和生活照都混在一起,令我更難決定相片的去留,之後只能維持相片數量,但無法大量減少相片數量(這個情況持續一段時間),我便開始萌生新想法:「不如先處理其他數位斷捨離的範疇吧!」。
延伸閱讀:
減低對社群媒體的依賴,取回人生主導權
雖然家中保留電視機,但只會觀看 Netflix 節目和連接 Nintendo Switch 使用,今日看過《The Social Dilemma》,讓我下定決心減少使用社群媒體。這套紀錄片中的受訪者告訴我們:主動去看自己想看的資訊,而不是透過 YouTube 的「推薦影片」和 Instagram 的「探索」功能被動地接收資訊。你有想過為何這些平台免費提供服務嗎?有意識地使用社群媒體嗎?
記錄片內訪問了眾多開發人員和創辦人,分析每日在社群媒體上的行為、瀏覽的內容和吸收的訊息。例如 Google 免費電郵服務令使用者不斷 refresh 頁面、 Instagram 初期的開發者自白、 Pinterest 的前員工在受訪時坦白自己無論工作還是私人時間都被自己設計的演算法而沒了自己,甚至 Facebook 發明讚好功能的始創者透露設計原意是為用戶帶來正面影響。
扭曲使用者的價值觀,令我們潛意識變至愈來愈不健康的情況。
他們為了商業價值,向第三方提供「有價值」的數據,透過免費服務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為了令使用者長期間使用他們的服務,把界面設計成使用者無法自拔的地步,導致使用者為了獲得陌生人認同,盲目追求讚好數量。容易產生憂鬱症和焦慮問題,不被 like 和 follow 便覺得不受重視,產生輕生的念頭,這些平台考慮到他們的健康嗎?
數位極簡:不要被社群媒體控制人生
「設定螢幕使用時間」
開始減少使用社群媒體,正式開展數位斷捨離旅程。無意中在 Instagram 內建功能發現能夠查看使用時間(查看方法:在「設定」頁面點擊「我的動態」),我了解自己過去一星期的使用量,才發現平均使用時間高達3小時以上,是重度使用者吧!
了解自己的使用情況後便決定設定提醒,只要使用時間達 1 小時便會有推送通知。如果你用的是 iOS 系統,可以在系統設定內為其他應用程式設定使用時間。所以我除了 Instagram 內建功能設定使用時間提示外,也在 iPhone 系統內限制使用應用程式的時間。設定限制後,使用智能電話時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使用時間,減少不斷解鎖電話查看新訊息的問題,令工作時更專注。雖然有時會超過1小時限制,但有信心可以慢慢養成更好的習慣。
在社群媒體看到別人的美好生活,拿自己與別人比較的話,容易產生自卑感和負面情緒。在網絡上傾向展現完美一面給別人看,所以別人擁有的東西和物質我們未必需要。習慣在睡前使用電話是不良習慣,因為吸叫過多藍光會影響睡眠質素,甚至增加患上青光眼的風險。
「社群媒體帳號斷捨離」
取消追蹤不再感興趣的帳號,不再花過多時間去看別人的生活,過量的資訊也無法好好消化。所追蹤的品牌帳號會再次消費嗎?朋友的理念和價值觀和自己相似嗎?首先是 Instagram 帳號,目標是追蹤不多於 50 個帳號,包括個人用戶及品牌商業帳號,確保每日接觸的資訊是自己真正想看的。
另外,YouTube 帳號暫時仍在處理中,近年個人喜好的變化而增加了追蹤的 YouTube 頻道,但很多年前追蹤的頻道早已不再看,雖然有部份已經退追蹤,其實還可以再精簡一點。
「刪除不再聯繫的聯絡電話」
有一些聯絡電話是「Hi-Bye Friend」卻連名字和樣貌也記不起,也有一些是從二手平台而來,為了交收物品而交換電話並把對方的聯絡電話儲存方便當時聯絡,過後卻沒有即時刪除。但處理聯絡電話這個部份還有點保留,要是刪除了便不知道是誰找我,好像有點不禮貌(笑)
「不再使用的應用程式」
在設定中已開啟把較少使用的應用程式自動 uninstall,但不會把重要資料刪除。在系統設定內的「App Store」內有一項是「卸載未使用的 App」,只要應用程式自動卸載便證明自己真的很少開啟,可以作為指標刪除不再使用的應用程式。
「清理不必要電子郵件」
早在兩年前已將 2,000+ 封的未讀電郵處理完畢,現時夠能把未讀郵件數量維持在「0」封,亦養成定期查閱電郵及清空垃圾郵件的習慣。現時的目標是取消訂閱廣告電郵,減少每次處理郵件的工作量。
取消訂閱廣告電郵的做法是:每次收到宣傳電郵會立即決定是否要取消訂閱,垃圾郵件馬上檢舉和刪除,有時間的話也會刪除舊電郵,騰出更多儲存空間。過程比較緩慢因為短時間內集中處理大量郵件會感到疲累,重點是不要讓自己感到有壓力,才能慢慢達到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