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1.09.07
怎樣是最好的整理收納方法?整理收納模式沒有對與錯,只需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按照空間運用、物品使用頻率、視覺效果等細節作出改善。我們很容易習慣於現有的生活模式,應為現在的收納方式是理所當然,雖然拿取的步驟未必很順手但早已成為習慣。如果你想生活過得更有品質,也許現在是時候重新分配空間的運用,把物品放在最適當的固定位置,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
空間規劃:整理收納的 3 大法則

重新定義收納區域,規劃實用的收納空間
居住在被雜物包圍的環境,常用的物品沒有合適的位置擺放,即使努力收拾也未能騰出空間,其實櫃桶深處堆放着很久沒有使用的物品。物品擺放得井井有條但每次拿取的步驟繁多,結果物品的使用頻率降低。為了重新規劃空間的收納系統,可以由小角落開始,櫃子內的物品集中放到一處,清空後為櫃子進行清潔,把厚厚的灰塵和污垢清除。看着空空如也的櫃子,想像一下「在這裏會進行哪些活動?」、「平常無意間放置什麼物品?」而且重視家居安全性。
仔細考慮這個小角落的動線後,把放置相關物品的櫃子也清空,重新定義這些空間的使用方法。不必把全屋的所有物品拿出來,每次只集中整理一至兩個空間或櫃子,在這個過程可以先進行斷捨離,不隨便增加物品數量,告別不需要的物品,以及減低自己的物慾。整理的次序可以根據:衫褲鞋襪 → 化妝護膚品 → 裝飾品 → 工具箱 → 廚具→ 文件 → 書籍 → 紀念品。整理物品最重要的收納小撇步:減少不必要的物品、真正有需要才購買。
把物品攤開分類,以使用頻率決定固定位置
經過需時長久的斷捨離過程後,並決定該空間或櫃子的用途,把物品進行分類,包括類型、尺寸、顏色和使用頻率。斷捨離後把物品減量,把值得保留下來的物品攤開並分類,決定固定的擺放位置,安排的固定位置除了方便自己外,也要觀察家人的生活習慣,把拿取的步驟減至最少。收納的方式會隨着生活模式而改變,現在的收納方式很適合當下的自己和家人使用,但當我們持續斷捨離,並不斷改善收納方式,過一段日子後所採用的收納方式可能會截然不同。
仔細分析物品的使用頻率,無論是自己還是家人,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把斷捨離後值得保留的物品塞進櫃子前,把物品分成 3 類:最常使用、不常用但偶然會用,以及不會再用。家人的部份可以透過直接詢問或觀察得知,但家人的私人物品則需要取得對方同意後再處理。把最常用的物品放在 eye level 位置,不需要加上蓋子,務求拿取步驟減至最低,因為物品常用所以無需擔心灰塵問題。其次是不常用但偶然會用的物品可以用收納容器集中收納,放在較高的位置或櫃子深處。最後是不會再用的物品,可以充分利用二手平台,或在社交平台免費送出。
整理收納的 3 大法則:
- 不隨便增加物品
- 數量告別不需要的物品
- 減低自己的物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