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2.10.19
即使物品還堪用、功能正常,仍然想換掉現有的物品嗎?心情不好時,享受消費的過程滿充自己的內心?你有這些想法很正常,因為這是品牌企業常用的手法,令我們相信物品應該汰舊換新,而且把它們當作一次性的產品。如果我們沒有改變根深蒂固的想法,依然堅持以往的消費心態和行為,還是會衝動購物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囤積大量物品令生活空間更顯狹窄?這樣是你的理想生活嗎?精準購買是斷捨離後需要持續學習的生活哲學,請務必一看。
延伸閱讀:
購買東西的注意事項,斷捨離也要學懂「精準購買」

消費習慣的常見問題是囤積問題、選物方法和過度消費。把同類型的物品集中擺放,例如新買的洗頭水沒有固定地方擺放,在家裏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全新洗頭水的蹤影,忘記自己已經擁有導致囤積問題。統計數量有助管理和控制物品數量,也可以製作存庫清單讓數量清晰可見。而選物的方法是購買長久使用、品質好和有價值的東西,耐用的東西可能稍貴,但使用時間拉長後反而物有所值。購買產品前考慮清楚,真的有需要才購買新產品,平衡自己與環境的影響再反思我們的消費模式。設定每月支出預算,減少信用卡數量以及訂立消費限制。如果有個人記帳的習慣,可以檢視哪一筆支出屬於非必需,便可以把該項目列入消費限制清單,擺脫過度消費,重新審視個人消費習慣。
學會「拒絕」的重要性!試着拒拿免費贈品
你會想拿免費贈品嗎?免費的東西才是最貴,拒絕廣告傳單和贈品落入手中,自己所擁有的物品太輕易獲得,便會缺乏珍惜物品的心態。更重要的是,免費贈送的物品通常不是自己所需的東西,把過量免費贈品堆積在家裏,既不會用又佔據空間,結果房子變成物品的倉庫。免費產品的源頭有很多,包括親朋戚友贈送的禮物、化妝品專櫃的試用裝和商家附送的宣傳贈品,宣傳贈品多數要客戶以個人資料作為交換,是收集個人資料的渠道,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個人資料有沒有被賣給第三方。有時遇到減價活動,買到便宜貨可以節省金錢,但長遠來說在家裏囤積過多物品,卻失去自己的生活空間。
維持整潔的關鍵並不是要聘請專人服務或安裝更多的櫃子,而是找到能夠對付這些禮物的方法。要在一開始就防止東西上門,說到底最核心的還是「拒絕」兩個字。
Bea Johnson
購物節陷阱:讓人心動的促銷優惠,是真的嗎?
減少進入店鋪或網站的次數,拒絕接觸產品資訊和優惠情報,在網絡上經常看到「VVIP優惠最後3日」、「No.1人氣!全港網店最平」、「只要買了它妳也可以變成〇〇〇」等等。剛才的例子先不討論商品說明條例的問題,這些廣告資訊很容易讓你心動吧?其實只是引導顧客消費的手法,阻斷商家的情報,擺脫廣告對你的影響。黑色星期五其實不是最優惠,通常在折扣開始前已經上調價格。最簡單的方法是取消訂閱電子報,和在社交平台點選「噤聲貼文和限時動態」選項,甚至取消追蹤,減低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接觸到的推廣活動。對物品訂立觀察期,列入購物清單後等待一段時間後依然有需要才購買。甚至發現原來不需要擁有,直接把物品從清單中剔除。
極簡實踐者都在意的!網購平台的購物體驗、付款過程
把所有想要的產品加進去「願望清單」後關閉網站,真的有需要才回到網站把產品移動至「購物車」。在網上消費會遇到很多市場推廣活動,限時減價、優惠碼和免運費等活動會造成衝動購物,把一堆原本不需要的物品買回來,其實,放在購物車內超過一星期便忘掉了。
有些網站可以為「願望清單」進行分類,把產品仔細分為自選清單,家裏的日用品差不多使用完畢便輕易找出並回購。其餘非必需品可以在實體店舖看過實物,試試是否和自己合襯才決定。海外的購物網站因為難以在本地買到相似的產品,總會遇到大量令自己心動的產品,但放在購買車後不進入付款頁面,衝動加入 Wish List 內的東西,過了一陣子後覺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免運費也是衝動消費的陷阱。
- 例子 1:在 apple.com 購買東西,無論在產品頁面或購物車都會推薦相關產品給你,你會覺得很適合你要買的東西,結果順着網站的使用設計把不必要的產品都放入購物車,然後也爽快付購了。
- 例子 2:於 iHerb 購物也會發現使用者體驗經常修改,前陣子使用 PayPal 付款的過程簡化了不少,連密碼也不用輸入,購物就像「撳個掣」就到手,網上消費太容易。
於實體店要注意的事項,不再衝動購物的技巧
比較產品的耐用度與品質,選擇可以長久使用的東西,可以參考消委會報告後,在門市試用陳列品後再決定,同時要考慮維修和保養等售後服務。
很多店鋪放置在收銀機附近的貨品,主要是「接近食用期限」的批次,讓你放進購物籃的原因是真的需要嗎?另一方面,經常遇到優惠套裝的引誘,但是套裝內每一件產品都有需要嗎?店鋪規劃提升購物機率,要走完整間店鋪才能到達收銀處,因為沒辦法走回頭路,把不必要的物品也放進購物車,在現今社會出現物質短缺的機率很低,深思熟慮後可以下次再買。
消費者被問到他們的購物首要考量時,價格和風格總是名列前矛。耐用度甚至不在考量範圍內。這部份是因為製造商不希望消費者把耐用度列入考量。
Tara Button
拋開過去的全~部煩惱!斷捨離後的選物提案
透過斷捨離可以重新認識自己的喜好,了解使用需求,處理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整理物品的同時安頓不安的內心。成為極簡主義者並非簡陋和家徒四壁,而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提倡少物生活的好處,只會購買自己真正有需要的東西,提升居住感受,開始專屬自己的空間改造企劃。購物前可以先仔細思考的6個問題:
- 「你真的有需要嗎?」
- 「能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差別?」
- 「家裏有沒有代替品?」
- 「人有我有?」
- 「能否與現有物品達到統一效果?」
- 「雖然東西已壞掉,但沒有它也ok?」
嶄新的生活,練習有意識的消費行為
過度消費無法提升自我價值,轉移視線專注於其他興趣,擺脫以往購物為樂的習慣。告別購物成癮的習慣,即使每次購物後短暫平復工作上或人事關係上的不快,可是根本問題依然未有解決,結果令過度消費問題不斷循環。過往的購物行為滿足自己的物欲,以及受到廣告宣傳活動唆擺。開始斷捨離改善生活質素後,學懂精準購買,選擇外型與功能兼具的產品。開始極簡生活後,如果與其他人互相比較物品的總數量,只要過量便挑選一些完好無缺的東西扔掉,讓自己掉進無窮無盡的深淵,是非常不健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