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資訊和廣告充斥的環境下,我們很容易陷入消費陷阱,購買超過自己所需的東西、放到過期都用不完,甚至不知不覺囤積大量日用品。為了建立和維持理性消費的態度,避免衝動購物,不妨試一試訂立消費限制清單,幫助自己重獲掌控感,擺脫買了又後悔的循環。

半年內不亂買,訂立專屬你的理性消費規則
想買≠要買!建立個人化消費限制清單
在這個物質豐富且廣告充斥的時代,可能會混淆真正的需求與一時的慾望,導致陷入過度消費的循環。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建立良好的消費習慣,擺脫月光族的困境。
為什麼需要消費限制清單?
- 心理:避免衝動購物,提升延遲滿足力。
- 理財:改善理財習慣,累積財富。
- 生活:專注生活品質,不被物品綁架。
以下是 180 日不網購挑戰的範例。
- 設定挑戰規則
- 目標:在 半年內禁止網購,所有購物行為限於實體必要採買。
- 改善:避免於使用手機期間受到推播廣告影響,減少衝動消費。
- 明確的可買或不可買清單
- 允許購買清單:
- 食材(每天需要的米、蔬果、蛋奶)
- 日常消耗品(牙膏、洗衣液、毛巾)
- 禁止購買清單:
- 新衣服(除非舊的無法穿)
- 電子產品(除非壞掉必須替換)
- 家中已有功能重疊的物品
- 允許購買清單:
- 定期檢視和調整
- 回顧:每一個月回顧所有支出,審視必要性。
- 調整:將不必要的消費列入不可買清單。
實際案例!限制清單規則與真實心得
為了更理性地消費,除了建立一份明確的可買與不可買清單,我們也可以訂立簡單規則。例如,除非有必須要買的東西,否則不進入商店或網購頁面,而且把需要或想要的東西放進願望清單,在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需要才購買。
以我為例,在我的 180 日不網購挑戰當中,列出的不可買清單包括廚房用品、紙本書、大型家具…等,可買清單包括食材與日常消耗品。
實際案例分享:
- #1 — 180 日不網購挑戰
- 起因:發現自己經常在深夜使用手機時下單。
- 方法:刪除購物 APP、半年內不網購,緊急必需品在實體店買。
- 結果:半年省下一筆旅行資金,並減少家中囤積品。
- #2 — 願望清單測試
- 起因:購買過多廚房用品,廚櫃再也放不下。
- 方法:凡想買的東西一律加入備忘錄清單,30 天冷靜期。
- 結果:發現自己 60% 的想買物品,其實根本不需要。
要維持良好消費習慣,可以用替代行為,例如想網購時,先做運動、看書、冥想,或是尋找夥伴互相提醒,以及公開挑戰進度。另外,每月檢視消費紀錄,寫下心得與數據成果,增加成就感。
以下是一些理性消費的訣竅。
訂立緩衝機制:
- 任何新需求,先放入願望清單(例如筆記本、家具、電器)。
- 等待 30 天或更長,若依然覺得需要,且符合生活優先順序,再評估購買。
- 例子:我將想買的耳機放入清單,30 天後發現沒有耳機也可以正常生活,於是決定不買。
避免不必要的誘惑:
- 除非有必須品項,避免進入:
- 商場、超市非必需區域
- 網購平台首頁或促銷頁面
- 提示:改以購物清單直奔要買項目,縮短漫無目的地逛街的時間。
以上。
透過設定規則、限制清單、緩衝期與習慣培養,每個人都能訂出屬於自己的健康消費模式。
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生活的基本』最新實用資訊,每逢星期五 8:00AM 更新。傳遞整理的價值,致力推廣極簡生活,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
延伸閱讀:
順帶一提,180 日不網購挑戰是啟發自 Cait Flanders 的著作《不消費的一年》,有興趣的話不妨參考這本書尋找更多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