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少物生活的過程,重新審視物品與自己的關係,逐一整理心底裏屬於過去的情感。在俱備生活感的空間展現「人情味」,了解物品對自己的價值是什麼,為何選擇保留下來?這件東西對我有何幫助?當你在規劃空間時,以減少自己的負擔為首要任務,繼而以「一個動作即可完成」為重心,減少拿取的步驟。

俱備生活感的空間更溫馨
追求「空無一物」的質感生活?
保留最低限度的必需品。把物品以分類的過程發掘使用頻率,為物件訂立優先次序,淘汰不會使用的物件。在你的居住空間呈現「人情味」,把經常使用放在當眼處,挑選包含實際用途的東西,不必被「空無一物」局限自己的創意。如果你擁有獨一無二的珍藏品,規劃展示空間發揮它的實際作用吧。開放式空間是你的專屬展示區,你的每一個選擇,放置在家裏的選物能夠展現你的個性。
立即拿取使用!衡量簡單生活美學
以「一步的距離」或「一個動作」為原則。減少拿取的步驟不止方便快捷,而且減低遇到安全隱患的機會,例如廚櫃裏堆疊過量碗碟是充滿危機的區域。是否移動多件物品末能拿取想要的東西?關上收納箱的蓋子令拿取步驟繁複?把物品摔壞事小,令自己或家人受傷便會因小失大。捨棄收納箱的蓋子,所有物品一目了然,每件東西有固定位置,不會忘掉物品位置而把雜物翻來覆去。物品的使用頻率愈高,便不用擔心被灰塵覆蓋,也可以選用實色的收納用品減低視覺噪音的干擾。
整理人生:整理家居環境的過程
山下英子在《斷捨離的簡單生活》書中提出:「斷捨離的原則是『內部收納占七成,外部收納占五成,展示收納占一成』,7:5:1是最理想的比例。」物品減量和留白空間是展現高級感的方式,令空間更有餘裕。同時你也可以考慮以方便和順暢的動線把相同類型的物品集中擺放,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是開始整理人生的基礎。
每個人的簡單生活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只有你才能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下定義,亦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最適合自己的捨物次序。不想再被雜物佔據空間?猶豫不決的物件可以給予自己冷靜期,捨棄對自己價值較低的東西,讓自己擁有更自由的生活空間,是實踐減物生活所帶來的好處。
無法輕易丟掉?考慮捐贈及送到回收機構
綠在區區漂書區、救世軍回收箱和文具銀行等,或搜尋你居住地點附件的換物 group 也是不錯的選擇。與其把閒置物資放在家裏角落,倒不如拿去更適合的地方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讓閒置的物品為其他人創造價值,是在能力範圍之內保護環境的有效方法。當物品真的無人問津,發現它對任何人都無法提供價值才把東西送到堆填區處置。開始簡單生活後減少過度消費,更明白需要與想要的分別,可以由源頭減廢更好。更接近「零雜物」的理想生活,我們一起為美好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