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便增加東西,告別多餘的物品,減少自己的物慾。在斷捨離的過渡期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放下對物品的執着,減少囤積或過份消費的行為。把物品丟掉只是其中一個結果,在香港並沒有垃圾分類的制度,隨着大量物品被我們捨棄,如果把它們通通掉進垃圾桶內,最後便會在堆田區產生愈來愈多溫室氣體,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我們自己承擔。多餘的物品找不同的方法給予物品第二次生命,物盡其用。以下內容並非對極簡或環保議題作出任何定義或分類,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有關注環保人仕之立場。

為何斷捨離後會開始在意環保議題?
在成為極簡主義者之前以過度消費為生活重心,為了正視自己的消費行為,開始接觸到有關整理收納的書籍,了解物品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我們擁有的物品很多,但當中的生活必需品比想像中少。已經不需要那些物品,但把它們丟掉卻感到內疚嗎?過去所購買的產品當中因為不適合使用而造成浪費,以及包裝過量使用塑膠等問題,在香港的環境中難以進行回收,結果在家中積累很多等待回收的東西。距離空無一物的生活還有很遠的距離,日常生活被垃圾佔據?倒不如從源頭開始避免造成浪費和減少製造垃圾。仔細閱讀購買物品前的注意事項,同時避免把免費的贈品或試用品帶回家。我自己很少因為減價而大量囤積物品,或節日很推出的套裝之中有些產品並不需要,雖然這個想法和極簡的關係不大,但我們還是可以在購買物品前想一想:是否有需要?
在能力範圍內回饋環境
不再使用的物品丟進垃圾桶前,思考能否重用或升級再造(Upcycle),給予物品另一個用途。要注意的是,沒必要為了物盡其用而強行想出新用法,適合使用便繼續用,有代替品就不要購買新品,買新品也要為舊物找新家。減塑比走塑更容易實踐,塑膠極為普及的社會現象,很多產品以塑膠為原材料,只要物品可以長久使用,確定自己會重複使用很多次。即使同相為塑膠製品,購買耐用而稍貴的東西,長遠來說比便宜但容易損壞更環保。
物盡其用可以美觀與實用並存,以下給大家顏色配搭和統一性的小貼士:
- 主要顏色:同一個區域內最多使用 3 種顏色,挑選 1 個主色,2 個輔助色。以「70:25:5」的色彩比例作為重心,例如白色是主色佔最多,其次比例佔較少的是啡色和米白色。個人來說傾向撕掉包裝標籤,以免內容物和包裝標籤不相符,和減少包裝色彩。
- 保持一致:收納用品的尺寸和材質相同,否則尺寸不一容易顯得雜亂無章。用畢後把樽身清洗乾淨,再倒入其他品牌的補充裝。習慣相同的收納用品至少有兩個或以上,較易建立具有統一性的收納系統。
減少一件物品,才添置一件新品
斷捨離後所保留下來的物品,能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選物條件,不再重複購買不需要的東西。重新審視現有的物品,建立更理智的消費方式,消耗品幾乎用畢才回購:衣服殘舊再汰舊換新,電子用品直至損壞再替換,非必需品則不購買,例如不必追求新型號的電子產品。維持生活的必需品比想像中少,擁有最低所需的數量,只挑選真正需要的物品。
極簡生活不止一種生活模式和風格,這篇文章純粹紀錄和分享開始斷捨離後,自己對環保的意識的確有所提升。盡自己能力去做吧!不局限於原有用途,以現有物品取而代之,減少浪費。開始極簡生活後令我更關注環保,環保需要大家的參與,更重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希望大家都可以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簡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