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3.01.18
斷捨離不止是丟東西,即使家居不是空無一物也沒關係,但要不將就、剛剛好的生活。可是,為家人整理物品有什麼注意事項呢?這篇文章將會為你解答。

在物品加加減減的過程中,懂得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正式開始前,要記住:不要強迫家人把重視的物品丟掉。
整理收納是一項溝通的工具,把不必要的物品減量後,建立良好的收納系統,維持方便整理的流程和動線,而這個規劃的流程需要家人的參與,而且互相尊重和理解。
#1 分類、篩選、丟棄,是整理收納的流程
整理的步驟非常簡單,把需要整理的物品下架後,按照類型分類,判斷真正需要的物品,最後才把值得保留的東西歸位。舉例來說,為了維持物品基本數量和流動性,把已經開封的產品用畢才拆開新的。
整理收納的 3 步驟:
- 集中物品
- 分類
- 整理收納
把物品歸位前,可以清潔空無一物的收納空間。以往櫃子放滿雜物時,總是無法好好清理的灰塵污垢,只要把所有東西取出後,就是大掃除的好時機。如果生活非常忙碌,無有辦法每一天打掃家居,更加需要實行簡約生活,把物品數量降至最低限度,讓自己好好享受生活。
可以在長假期清理雜物、建立收納系統,和維持家居整齊。開始少物生活便會發現,物品減少得打掃非常方便,便容易維持環境衛生整潔。因為物品少,可以適當地隱藏生活感,運用喜愛的每一個細節為家居塑造生活風格。
物品數量管理的訣竅:
- 限制物品數量只能放進收納容器內
- 容器的數量不應購買過多
- 已經開封的產品用畢才拆開新的
透過拍攝家居空間的照片,退後一步檢視空間的問題,同時紀錄家居空間的改變。運用拍攝手法包括遠距離拍攝、打開櫃子拍攝內部空間⋯等等,客觀審視是不可缺少的。更詳細的方法,可以參考《日常生活化繁為簡的 5 個方法》這篇文章,並且由今天開始紀錄你的斷捨離過程。
#2 為家人認真設想,漸漸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
漸漸沒有位置可以坐下、沒有空間可以吃飯、沒有地方可以休息,你很想改變。可是任何人都無法在短時間改變習慣,即使家人還未理解簡單生活的好處也不要緊,你的行動很快會感染他們的。
保持耐性、以身作則,了解家人的動線和物品使用頻率。
當家人終於對你說:「我實在不知如何開始整理,你可以幫忙執拾嗎?」這是個好開始!但是你需要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幫忙整理家人的私人物品,需要再三確認才能把東西棄置。重點是,對你來說不重要的東西、像垃圾的物品、沒有使用過的產品,這些只是你的想法。既然你的家人把它們視為寶物,反過來想,你也無法接受別人丟掉你的物品吧,所以,更好的方式是與家人一起參與篩選和整理的過程。
把需要整理的東西集中一處後,拿起每一件物品詢問對方:
- 「一年之內有沒有用?」
- 「這件東西適不適合現在的你?」
- 「現在還會想用嗎?」
- 「有沒有什麼深刻的回憶?」
陪同對方整理他們的物品,說服對方去除不必要的物品,然後進行收納。但是,你不用強迫他們丟掉所有東西,最後丟掉與否,這個決定權還在對方。協助家人判斷的目的,是讓他們面對自己的過去,無論是忘掉某些事情重新出發,或是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面對過去的每一個選擇正是斷捨離的過程,否則物品只會一直被放在角落,沒有人願意去面對。
有些情況,是家人授權你自行整理他們的東西。
- 明確指出你不會丟掉任何物件
- 劃出暫放區,並且按用途或使用頻率分類
- 要保留下來的有用物品
- 放置可能沒用的東西
- 明顯是垃圾的東西
- 詢問家人的意願,然後進行收納
在對方不在場的情況下,當你幫助整理收納後,再與對方討論暫放區的物品能否丟掉。然後,把不再使用的物品捨棄後,量度收納空間的尺寸,按照需求和預算決定所需的收納用品數量,最後你可以協助他們建立收納系統,把零碎的東西分類上架。
另一方面,整理後不易打回原形的方法,在於訂立簡單的生活規則。
訂立生活規則的例子:
- 共用空間不放私人物品
隨手放東西,很容易令家居變得混亂。只要每位家庭成員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拿走,拒絕把不需要的物品帶回家,地板上不再放置購物袋或雜物,把閒置的物品送出家門,才能享受舒適的日常生活。 - 避免找不到東西
把收納系統規劃圖張貼在櫃門上,可以手繪或列印出來,讓所有家人都可以輕鬆找到需要的東西,一目了然。
延伸閱讀:
雖然有斷捨離法則,卻會遇到不知如何整理的時候,可以設定容易達成的簡單小目標。舉例來說,整理一直很在意的抽屜,或是以一進一出法則汰換舊衣服。這篇文章分享為家人整理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家人享受舒適清爽的生活。
有一篇早前寫的文章,非常適合斷捨離新手跟着丟東西,可以分享給你的家人或朋友。透過為期一個月的極簡練習,養成整理的習慣,學習判斷物品去留,以及解決篩選物品的疑惑。
簡單上手的斷捨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