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見的顏色與材質,其實正悄悄影響着心情與專注力。家居的配色過多、材質層次複雜,容易讓視覺處於混亂狀態,造成焦慮感。事實上,只要從日常選擇入手,限制顏色的數量、選擇相近的材質,以及控制物品數量,便能夠讓日常生活更靜謐與專注。當我們走進一個空間,第一時間接觸到的是視覺訊息。假如色彩元素過於豐富⋯
標籤:生活美學
為何總是難以專注?許多人在創作或工作中常遇到的困難,包括難以保持專注、挑戰不是太簡單就是太困難、缺乏成就感而欠缺動力…等,這些都會奪取我們的注意力,並造成焦慮和自我消耗。在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達到心流狀態的條件,再以鉤針編織的真實體驗分享如何達到心流狀態,最後提供一份練習清單,幫助你在日常生活投入高度專注與充滿⋯
在這個充斥物質與廣告的時代,消費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購買新東西的一瞬間,也許能夠帶來短暫的滿足,但是隨着物品數量愈來愈多,往往換來更多的空間壓力和心理負擔。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擁有這麼多東西嗎?實行簡約生活,並不是要拒絕消費,只要學會分辨想要和需要,就可以留下更多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物。透過這樣的選擇,讓⋯
每個人的衣櫃裏,總有幾件捨不得丟卻又不是常穿的衣服,它們可能僅僅因為一個小破洞就被冷落。然而,與其買新,不如嘗試修補舊衣服。只要花幾分鐘把破洞補好,下一秒它就能變回最常穿的那件。在這一篇文章,以修補舊衣服為實例,延伸到其他日常物品的再生可能性。讓我們從一針一線開始,賦予物品新的價值。
在節奏急速的日常,我們常常不在知不覺間被壓力推着走。明明想做的事有很多,卻感到力不從心,早已因為無形壓力造成疲累與壓抑。也許我們無法立即逃離這個困境,但可以通過一些小小的生活儀式,為自己創造一個切換狀態的開關,在有限的時間裏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質感。
許多人週末選擇外出,未必是貪玩,而是避免面對凌亂、衝突與失去界線的居家氛圍。假期行程經常填滿,無論是聚餐、應酬或戶外活動,表面上充實,卻常覺得更疲累。然而,真正的休息需要的是適當留白,讓身心有機會回到穩定。待在家,就像被看不見的重力壓在身上,於是放假選擇出門,把自己從噪音裏暫時抽離,在別處找回一點安靜與可呼吸⋯
每一次放下不再需要的物品,都像是為生活釋放出新的空間,不僅讓思緒和日常變得更加清晰,也彷彿卸下了壓在心頭的重擔。《低物慾日常》系列至今已來到第六篇,前幾篇我們談過如何重新審視消費習慣、體會減法生活帶來的輕盈,感受細微日常的幸福,並學習與資訊及環境保持健康距離。而這一次,來談談空間減法,從居家斷捨離的實踐出發⋯
你是否發現,明明每天都很忙碌,卻總覺得心思難以集中、內心浮躁不安?在資訊爆炸、節奏快速的時代,我們的專注力正被無數的訊息與壓力分散,讓人難以真正享受當下。或許你也曾試過冥想或寫日記,卻總是三分鐘熱度。然而,專注與平靜並非遙不可及,只需要一點方法和練習,就能放慢步調感受生活。在這一篇文章,將帶你探索簡單實用的⋯
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有些時刻值得我們停下腳步,細細傾聽內心的聲音。當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感受,並勇敢遠離那些讓人消耗的環境,才能真正為自己找到一處心靈的避風港。《低物慾日常》連載來到第五篇,這次以「低內耗」為主題,帶你從行動到心靈,練習與自我對話。現在,讓我們攜手走這段旅程,細細感受內在的平靜,慢慢找回生活的簡單⋯
智慧型手機的通知、不斷湧入的訊息…等,不知不覺間干擾我們的日常生活。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正在專心工作或休息時,一則社群媒體或推播廣告的通知突然響起,思緒瞬間被打斷。在過去一年,我全心投入於數位斷捨離的實踐,今天想和你分享其中一天的經歷。時常瀏覽社群媒體,關注別人的動態與分享,無形中容易將自己的生活與別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