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是過度消耗自己?當情緒像灰塵一樣堆在心底,讓身體與精神都喘不過氣,是因為接收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重量。尤其是過度的同理心、長期壓抑情緒、被當情緒垃圾桶…等,把別人的課題背在了身上,卻將自己的感受悄悄藏了起來,久而久之,忽略自我需求與承擔過量情緒。這篇文章提供一套日記提問方式,幫助你在每週回顧時整理思緒、清理被壓抑的感受,讓心情重新變得更輕盈。
斷捨離練習,用日記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情緒

辨認精神內耗的關鍵訊號,快速自我檢視指南
同理心讓人能身同感受,更容易看見他人的處境。然而當界線模糊時,這份善意也會悄悄變成自身的困擾,把他人的焦慮、責任與決策搬到自己身上,結果長期壓抑與忽略自我感受。
經常思考怎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或者當別人不斷抱怨時承接對方的情緒,卻沒有自己的情緒出口。當未被處理的情緒在身體累積,而且長期消耗自己的能量,最終以失眠、疲憊、專注力下降等身心訊號浮現。
最重要的是,察覺哪些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感受,哪些其實可以放下。
導致內耗的三種常見困境:
- 過份同理心:容易將他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課題,無形中背負過重情緒責任。
- 忽略與壓抑自我感受:不敢或無法表達,情緒長期累積,最終以身心失衡顯現。
- 被當作情緒垃圾桶:習慣接收與處理他人傾倒的負面情緒,卻耗盡自己的能量。
快速自我檢視清單,可在週末花 10 分鐘檢視:
- 這週有幾次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
- 在他人尋求幫助時,我是否壓抑了自己的感受?
- 有沒有誰經常向我傾倒情緒,而我沒有設下自我保護的界線?
- 本週最困擾我的情緒來自自己,還是來自他人?
- 我對自己情緒的理解有沒有比對別人更少?
日記提問 × 每週回顧,自我提問的三個步驟
先把情緒寫下來,再來看清它。我們可以用「問–寫–看」三步驟:先問自己幾個簡單問題、把答案寫出來、最後回頭看看有沒有重複的模式。
舉例來說,每天花 2–5 分鐘記錄內心的感受,寫下一兩句即可。在週末,則可花 10 分鐘回顧,分辨困擾的事情來自自己,還是來自他人,並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接下來,提供日記提問的實踐方法。
- 步驟一:問
以自問自答方式分辨:這到底是我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 - 步驟二:寫
不需要華麗字句,讓腦中聲音直接轉化為文字,仔細紀錄下來。 - 步驟三:看
回顧所寫的內容,學會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拒絕不等於不善良。
以下有一些幫助釋放情緒的例句,讓你好好抒發內心感受,而非壓抑。
你可以將以下問題抄入日記,每週挑選幾個回答:
- 這週最消耗我能量的一件事是什麼?它真正屬於我嗎?
- 我在哪些時刻壓抑了自己的需求或情緒?產生了什麼影響?
- 有沒有誰的情緒不斷影響我?我應該如何劃清界線?
- 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 若要為這週的情緒來一場斷捨離,我最想先清理掉什麼?
- 我想帶着什麼情緒進入下一週?
面對內耗,最有效的是減去多餘的雜訊,是把不屬於自己的重量交還出去,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讓情緒有一個出口,為自己留下一片更安靜的內在空間。持續四週後,會更快辨識情緒來源、更少內耗、更敢為自己做決定,注意力也會回到真正重要的事。
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生活的基本』最新實用資訊,每逢星期五 8:00AM 更新。傳遞整理的價值,致力推廣極簡生活,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