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開始減法?曾經的我,總以為擁有愈多愈幸福,無論是衣服或化妝品,甚至每天的行程排得滿滿才不會錯過生活,卻在某個壓力爆棚的夜晚,內心突然渴望一份輕盈的自由感。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且敢於放下無謂的事物。當我們在斷捨離的路上放下不再需要的東西,其實也同時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現在邀請你和我一起,從物質的斷捨離到身心的慢活,重新思考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低物慾的生活整理,斷捨離後的自我成長心得
從「什麼都擁有」到「有意識地選擇擁有什麼」
這趟自我成長路上的減法,源於過度擁有而感到的生活壓力。到了現在,我不再一味追求擁有,而是在選擇之中找到屬於適當的秩序,只保留真正需要的事物,就能讓自己有更多空間呼吸。
當我改變心態,轉換為有意識地只擁有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並且撰寫文章分享整理物品、斷捨離的心路歷程,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的生活質感轉變。關於詳細的實踐方法,可以參考我們的文章《五個收納實戰法則》。
有意識地生活的關鍵:
- 在每次購物前主動自問:「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 選擇一個空間或物品區域,逐步斷捨離只留下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
- 投資高品質及耐用物品,降低重複購買與雜物堆積。
- 建立理性消費習慣,事前規劃購物清單並且避免衝重消費。
從「什麼都做不了」到「選擇什麼都不做」
我以前並不懂得如何休息。腦海的思緒無法停止,總是讓身體動起來,行事曆也排上滿滿的行程。直到有一天,身體因為甲狀腺功能減退而不得不停下腳步,我才開始重新檢視實際擁有的東西與必須承擔的責任。
撐過了生病初期的辛苦階段,也逐漸學會真正的休息方法,原來擁有越多、做得越多,不一定帶來內心真正的滿足。雖然不能自行選擇生病與否,但這些經歷,讓我更能體會慢生活的美好。
在體力有限下,有意識地選擇休息、保留能量,成為相對重要的任務。
以下是推薦的具體休息方法:
- 保持規律作息,固定每天睡覺及起床時間,提升睡眠品質。
- 睡前遠離電子產品,避免藍光影響入睡。
- 睡前一小時聽舒緩音樂,或者伸展放鬆身體。
- 安排散步、園藝或觀賞綠色植物,接觸自然環境能幫助安撫情緒。
- 享受手作活動,專注其中也有休息效果,例如編織或園藝。
- 閱讀紙本書籍,沉浸在文字中暫時忘卻現實煩惱。
- 有意識地安排空白時段,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最重要)
以上。
低物慾生活,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主動選擇。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檢視每個擁有、每項行動,減少外在干擾,讓心靈逐漸變得更踏實更輕盈。即使面對健康困境或生活重整,也能深刻感受到自我成長非被動受限,而是主動為生活做出減法。
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生活的基本』最新實用資訊,每逢星期五 8:00AM 更新。傳遞整理的價值,致力推廣極簡生活,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