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2.06.13
為何總是在搬家後才能井井有條?居住多年使大量雜物堆疊無法整理?只能搬到大房子裏嗎?不一定。在有限空間內過簡單生活,只需要維持最低限度的物品數量,在狹小空間也可舒適自在地生活。這篇文章分享在不添置新家俱或收納用品的前提下,改變心態改變生活,回到好像只是剛剛搬完家的景象,展現個人品味。
即使在狹小空間,也舒適自在的生活提案

定期家庭會議,訂立簡單的共同生活守則
每個家庭成員均有責任。當家人看到你開始自己整理房間有好的改變,對你「斷、捨、離」的態度正面,便可以嘗試和家人溝通,重新規劃空間和決定物品去留。例如:地板除了家具和地毯之外,維持地板上不要放置任何雜物,把個人物品放回自己的房間或櫃內,私人空間其他人則不能干涉。
避免以過於強硬的態度對峙,雖然他們看到你的極簡生活有點羡慕,很想整理物品但無法開始,其實他們需要時間調節自己的心態,所以我一直強調以身作則的重要,或許他們想通了便會向你請求幫忙整理呢(笑)一步一步積少成多,把多餘的東西送出家門,慢慢令使用頻率高的物品有固定位置,讓每個人回到家裏的心情能夠放鬆。
小貼士:磁石貼在雪櫃旁邊,讓雪櫃正面保持清爽乾淨;Postcard 可以貼在櫃門打開後的裏面部份,只要關上櫃門便不會影響家具的外觀,而回憶也能好好保存。
減少放置在公共區域的物品,是基本的整理收納原則
不要購買新櫃子把東西塞進去。把物品減量後騰出更多位置,令居住環境在視覺上更寬敞,物品愈來愈少便會發現無需過多的組合櫃和收納用品。除了自己默默為居住空間付出努力,所有家庭成員一起加入簡單生活的影響力更大。例如客廳是每個人的休息場所,下班後或吃過飯後坐下來看影片或玩電子遊戲的地方,需要在梳化和椅子上保持淨空;廚房處理食物的檯面是假日和家人製作甜品的地方,盡可能把平面淨空來容納更多烘焙工具。
想立即開始但無從入手,未能決定處理哪一個角落嗎?由一個抽屜的範圍開始吧。早前在YouTube影片分享過,把櫃子裏的所有物品移出後,想想這個空間的用途:平常無意之中放哪些物品在這附近?櫃裏原本的物品多久沒有使用?把剛才移出的物品分門別類,使用頻率低的東西集中一處後盡快送出家門,把位置留給最常使用的物品。
把物品數量減至最低限度,然後規劃空間的運用
不需要限制物品總數。以一物多用為原則,運用創意去想出其他使用方法,把東西物盡其用才與它道別,減少家裏囤積過多使用頻率過低的物品。可以試想搬家的情況,你的行李只能裝在一個行李箱內的話,你會把哪些必需品帶走?你沒有帶走的東西,甚至以後會完完全全忘記它曾經存在。簡單生活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困難,每一次決定物品去留的過程都會更了解自己的喜好。
小貼士:電線收納利用曬衣夾固定即可。
養成隨手把雜物收好的習慣,展開美好的生活日常
要短時間內把堆積多年的雜物整理,你總覺得自己無法做得到?已經居住在這個地方很多年,當然需要時間逐步處理。每天只整理一個角落,或者只丟掉過期的食物,物品使用後立即放回原處,不要讓物品散落在四處。持續執行「隨手把雜物收好」的步驟,慢慢會形成整理收納的習慣,而且會愈來愈得心應手,感受寧靜感覺。
要維持家裏乾淨整潔,初時或許只有你一個人努力,心想:為何其他人不幫忙呢?為什麼只有你一個人做家務?甚至開口指責家人的不是。嘗試在家庭會議心平氣和地提出如何平均分配 ,和家人溝通後找出平衡方法,一起改善現有的問題。在此之前,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在更舒適的環境裏生活,自己所付出過的時間和氣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