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找到斷捨離的契機嗎?在自我對話過程,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重新找回對自己重要的事情和生活方式。山下英子認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即使擁有大量物質也無法感到幸福,應該更重視自己的生活,把物品送出家門時也好好整頓自己的內心。接下來以 3 個問題反思自己,開始斷捨離的簡單生活。
對生活品質有要求,改變心態改變生活的自我對話

#1 —「需要還是想要?」
不懂得拒絕,是一直以來所受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或工作,不懂拒絕成為自己的弱點,尤其是衝動消費的問題上。極簡前,當我走到專櫃品牌的店面,只要銷售員的一句說話就輕易讓我購買。老實說,當時以為購物的過程可以帶來快樂,雖然很短暫。回到家後,看着一堆用不完的產品,仍然無法填補內心的缺口,家裏卻愈來愈混亂讓人無法直視這是不懂拒絕的錯失嗎?
接觸到斷捨離後,反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過的生活,每一次消費前思考需要還是想要。當我明確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自然而然拒絕不必要的事物,停止瘋狂購物的行為、不再囤積東西⋯等,擺脫被雜物干擾而分心的問題。即使拿起相機拍攝家中任何一個角落,都是相當清爽舒適的環境。
在整理的過程,也重新整頓自己的內心。
開始少物生活後,換了另一個方式宣洩壓力,降低自己的心理負擔。早前另一篇文章提到「拒絕把免費贈品帶回家」這回事,只要認為將來會用得到,就會無法拒絕免費的東西。正因為不安的情緒,很容易讓自己把不必要的物品帶回家,逐漸佔據家中的每一個角落,現在立即需要改善這個行為。
判斷物品是需要還是想要,學會適當的拒絕,非常重要。
#2 — 「是不是太在意別人的說話?」
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購買不適合自己的服飾、用不到的興趣用品、不喜歡的生活雜貨⋯等等,是不是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呢。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不斷重複「斷」和「捨」的步驟,讓我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不必要的物品,並且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喜歡閱讀書籍、享受手作的過程、設計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少物生活帶給我史無前例的平靜感覺。
生活的鎖碎事有很多,是不是應該學會放下呢。在香港的狹小生活,把物品減量後騰出更多位置,令居住環境在視覺上更寬敞。即使把無謂的東西丟掉,也不會感到後悔,因為以往的美好回憶都會留在心裏不會被忘記,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大小事可以透過照片和日記憶起往事。放下對過去的執着,透過整理收納提升生活品質,詮釋極簡的生活型態。
因為極簡生活,讓我開始經營自媒體,運用自己的專長創造屬於自己的網站,設計排版、網站製作⋯等,在部落格撰寫文章分享自己的極簡日常,偶爾寫寫閱讀筆記,無償分享自己的少物生活,遇到負面評價或惡意攻擊也不會影響到我。
#3 —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呢?」
被自己喜歡的事物包圍是很幸福的事情。雖然目前的家居空間未至於空無一物,仍然能夠感受到舒適自在的心情,內心豐富的狀態,並不是來自物質生活,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態度,放下對物品的過份執着。擁有的真正需要的物品,把物品數量控制在剛剛好的程度,不用設上限,夠用就好。
在俱備生活感的少物空間,尋找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幾乎整天都在敲着鍵盤,寫自己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無論是部落落或社群媒體,透過文字記綠心態上的轉變,好好紀錄自己的簡單生活,一直以來秉持經營自媒體以來的初衷,反覆練習當自己的編輯。如果我所分享的內容成為讀者的整理動力,可以稍微幫助到別人的話,真的是太好了。
以上,所提到的一切都是極簡後的美好體驗。
不如反問自己這 3 個題問,想一想自己簡單的理想生活:
- 「需要還是想要?」
- 「是不是太在意別人的說話?」
-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