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被廣告與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我們常常誤以為擁有愈多就愈幸福。面對消費過度所引發的焦慮與混亂,低物慾生活便成為許多人嚮往的方向。然而,低物慾並不等於愈少愈好。如果我們只是抑壓自己的物慾,依然受到舊有消費觀念的影響,要做到真正的低物慾,重要的是找到與物品之間的健康距離。這篇文章將帶你反思消費文化背後的陷阱⋯
標籤:斷捨離入門
為何我們總是過度消耗自己?當情緒像灰塵一樣堆在心底,讓身體與精神都喘不過氣,是因為接收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重量。尤其是過度的同理心、長期壓抑情緒、被當情緒垃圾桶…等,把別人的課題背在了身上,卻將自己的感受悄悄藏了起來,久而久之,忽略自我需求與承擔過量情緒。這篇文章提供一套日記提問方式,幫助你在每週回顧時整理思緒⋯
為何總是難以專注?許多人在創作或工作中常遇到的困難,包括難以保持專注、挑戰不是太簡單就是太困難、缺乏成就感而欠缺動力…等,這些都會奪取我們的注意力,並造成焦慮和自我消耗。在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達到心流狀態的條件,再以鉤針編織的真實體驗分享如何達到心流狀態,最後提供一份練習清單,幫助你在日常生活投入高度專注與充滿⋯
在這個充斥物質與廣告的時代,消費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購買新東西的一瞬間,也許能夠帶來短暫的滿足,但是隨着物品數量愈來愈多,往往換來更多的空間壓力和心理負擔。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擁有這麼多東西嗎?實行簡約生活,並不是要拒絕消費,只要學會分辨想要和需要,就可以留下更多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物。透過這樣的選擇,讓⋯
當我實踐極簡後,飲食習慣也跟着改變。幾道拿手的主食、幾種常備食材和基本調味料,不僅省去每日反覆抉擇的疲憊,也讓每一次採買與備餐更有方向,減少多買與閒置的機會。如此一來,讓廚房只留下真正會用到的調味與器具,專注把有限的食材用到最後。決定吃什麼不再是一場拉鋸戰,而是一個已被預先照顧好的選擇。
在節奏急速的日常,我們常常不在知不覺間被壓力推着走。明明想做的事有很多,卻感到力不從心,早已因為無形壓力造成疲累與壓抑。也許我們無法立即逃離這個困境,但可以通過一些小小的生活儀式,為自己創造一個切換狀態的開關,在有限的時間裏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質感。
在停止更新 Instagram 的第 412 天,我的世界沒有崩塌,反而回到自己主導的步調:沒有貼文推送的通知、沒有即時回覆的壓迫、沒有必要證明自己的衝動。取而代之,部落格成為唯一長篇輸出與回饋場域,開始有力地灌溉寫作。當我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用深度取代即時,用內在滿足取代外部認同,再也不是比較與焦慮、消耗⋯
許多人週末選擇外出,未必是貪玩,而是避免面對凌亂、衝突與失去界線的居家氛圍。假期行程經常填滿,無論是聚餐、應酬或戶外活動,表面上充實,卻常覺得更疲累。然而,真正的休息需要的是適當留白,讓身心有機會回到穩定。待在家,就像被看不見的重力壓在身上,於是放假選擇出門,把自己從噪音裏暫時抽離,在別處找回一點安靜與可呼吸⋯
面對資訊和廣告充斥的環境下,我們很容易陷入消費陷阱,購買超過自己所需的東西、放到過期都用不完,甚至不知不覺囤積大量日用品。為了建立和維持理性消費的態度,避免衝動購物,不妨試一試訂立消費限制清單,幫助自己重獲掌控感,擺脫買了又後悔的循環。在這個物質豐富且廣告充斥的時代,可能會混淆真正的需求與一時的慾望,導致陷入⋯
每天早上站在衣櫥前,明明衣服很多,卻還是覺得少一件衣服穿?花了半小時盯着新買的衣服,最後卻又選回那件最熟悉的上衣?這與審美無關,只是被過多選項拖進了決策困難。當資訊、情緒、空間都做了減法之後,這一次,不妨為衣櫥建立清晰規則,少一點雜訊,多一點精緻,讓穿搭為生活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