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開始減法?曾經的我,總以為擁有愈多愈幸福,無論是衣服或化妝品,甚至每天的行程排得滿滿才不會錯過生活,卻在某個壓力爆棚的夜晚,內心突然渴望一份輕盈的自由感。於是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且敢於放下無謂的事物。當我們在斷捨離的路上放下不再需要的東西,其實也同時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現在邀請你⋯
標籤:整理收納
每一次整理家居,總覺得東西怎麼都收不完?其實,收納的原意並不是把雜物藏起來,只要用容器來決定我們該擁有多少東西,就能讓收納真正發揮作用。與其全部塞進去,不如用明確的上限管理物品數量。接下來將以衣物、文件和日常雜物為例,陪你一起練習斷捨離,避免過度收納與雜亂復發,讓空間重回輕盈和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見的顏色與材質,其實正悄悄影響着心情與專注力。家居的配色過多、材質層次複雜,容易讓視覺處於混亂狀態,造成焦慮感。事實上,只要從日常選擇入手,限制顏色的數量、選擇相近的材質,以及控制物品數量,便能夠讓日常生活更靜謐與專注。當我們走進一個空間,第一時間接觸到的是視覺訊息。假如色彩元素過於豐富⋯
為何我們總是過度消耗自己?當情緒像灰塵一樣堆在心底,讓身體與精神都喘不過氣,是因為接收了太多不屬於自己的重量。尤其是過度的同理心、長期壓抑情緒、被當情緒垃圾桶…等,把別人的課題背在了身上,卻將自己的感受悄悄藏了起來,久而久之,忽略自我需求與承擔過量情緒。這篇文章提供一套日記提問方式,幫助你在每週回顧時整理思緒⋯
為何總是難以專注?許多人在創作或工作中常遇到的困難,包括難以保持專注、挑戰不是太簡單就是太困難、缺乏成就感而欠缺動力…等,這些都會奪取我們的注意力,並造成焦慮和自我消耗。在這篇文章,將會講述達到心流狀態的條件,再以鉤針編織的真實體驗分享如何達到心流狀態,最後提供一份練習清單,幫助你在日常生活投入高度專注與充滿⋯
在這個充斥物質與廣告的時代,消費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購買新東西的一瞬間,也許能夠帶來短暫的滿足,但是隨着物品數量愈來愈多,往往換來更多的空間壓力和心理負擔。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擁有這麼多東西嗎?實行簡約生活,並不是要拒絕消費,只要學會分辨想要和需要,就可以留下更多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物。透過這樣的選擇,讓⋯
在節奏急速的日常,我們常常不在知不覺間被壓力推着走。明明想做的事有很多,卻感到力不從心,早已因為無形壓力造成疲累與壓抑。也許我們無法立即逃離這個困境,但可以通過一些小小的生活儀式,為自己創造一個切換狀態的開關,在有限的時間裏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溫度與質感。
許多人週末選擇外出,未必是貪玩,而是避免面對凌亂、衝突與失去界線的居家氛圍。假期行程經常填滿,無論是聚餐、應酬或戶外活動,表面上充實,卻常覺得更疲累。然而,真正的休息需要的是適當留白,讓身心有機會回到穩定。待在家,就像被看不見的重力壓在身上,於是放假選擇出門,把自己從噪音裏暫時抽離,在別處找回一點安靜與可呼吸⋯
每天早上站在衣櫥前,明明衣服很多,卻還是覺得少一件衣服穿?花了半小時盯着新買的衣服,最後卻又選回那件最熟悉的上衣?這與審美無關,只是被過多選項拖進了決策困難。當資訊、情緒、空間都做了減法之後,這一次,不妨為衣櫥建立清晰規則,少一點雜訊,多一點精緻,讓穿搭為生活加分。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像是一種兼顧精挑細選與日常實用的生活態度,不拘泥於數字,更不是一味丟棄。身為經常下廚的料理愛好者,我也常常自問:哪些廚具真正契合我的需求?哪些物品值得長久留在廚房?在這一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的廚房現況、極簡主義的選物心得,以及近來讓我着迷的日式中華料理新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