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放下不再需要的物品,都像是為生活釋放出新的空間,不僅讓思緒和日常變得更加清晰,也彷彿卸下了壓在心頭的重擔。《低物慾日常》系列至今已來到第六篇,前幾篇我們談過如何重新審視消費習慣、體會減法生活帶來的輕盈,感受細微日常的幸福,並學習與資訊及環境保持健康距離。而這一次,來談談空間減法,從居家斷捨離的實踐出發,紀錄整理每一角落的過程。

為生活騰出餘裕,找回被物慾掩蓋的自在與幸福
從加法到減法,低物慾的簡單生活
隨着時間的推移,物品數量逐漸增加,不知不覺讓居家空間變得狹小,同時也帶來不少心理上的壓力。選擇低物慾,就是選擇簡單而有質感的生活。
低物慾並非刻意壓抑自己買東西的衝動,而是學會判斷什麼才是內心所需。用減法為日常生活去蕪存菁,去除那些不再需要、也未曾為自己帶來幸福感的物品。
從打掃、收納,到休息,每一個動作都變得更輕盈。透過簡單的晨間習慣,以及整理局部空間的過程,我意識到斷捨離是一項長期目標,並不單單是整理一次就能滿足,無法假手於人,也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當物品不再過度堆積,除了空間上的釋放,也帶來心理層面的寧靜與自在。
延伸閱讀:
從整理到收納,居家斷捨離的實踐過程
我經常整理看不順眼的地方,將物品分類、分區、逐步精簡,並把不常用的雜物集中於一處,只要雜物的數量超出範圍、超過一年沒有使用,就會果斷放手。
整理時常常遇到的難題,是把物品不斷移動,卻沒有丟掉任何東西。因為捨不得丟,或是覺得將來可能還用得到,結果把物品放回原處。事實上,當物品數量逐漸增加,內心的負擔也愈來愈重,不再使用的物品佔據空間,也讓我們留戀過去、停滯不前。
舉例來說,即使我不擅長烹飪,但是喜歡以「咖啡廳輕食料理」作為主題,不定期嘗試製作一些的簡單菜色。有時候,也會忍不住買了一些方便的小工具。
我的廚房收納分類:
- 鍋具:放在廚櫃下方,或是懸掛式收納。
- 廚具:常用的廚具放在料理檯面,方便拿取使用。
- 咖啡用品:杯子、濾杯、咖啡豆等,集中儲存的咖啡角。
- 食物盒:分為塑膠和玻璃容器,各自放置在固定位置。
- 小工具:以使用頻率分類,定期檢視不常用的工具。
- 食品:乾貨和罐頭等常溫保存食物,放在廚櫃上方。
只要建立良好有序的收納系統,根據動線有效規劃,從此不再找不到東西。
定期檢視每一個分類的物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就可以提升生活的便利與效率。相比一次過整理全部廚房用品,局部整理比較適合忙碌的都市人,例如每天整理 10 分鐘。舉例來說,昨天我把全部食品拿出來,檢查即將到期的食物,並盡快使用。
從外在到內在,空間極簡後的心理轉變
每當我捨棄不再需要的物品,也能夠更專注於眼前的事物,減少受到物質的干擾。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這件物品能否帶給我價值?它為我帶來更方便的生活,還是更痛苦的生活?要是我現在失去這件物品,生活會受到影響嗎?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讓我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更願意嘗試一些不擅長的事物。舉例來說,居家空間變得廣闊而嘗試種植植物;雜物減少所以不必時常整理,時間變多而嘗試縫紉刺繡;或是開始講究鍋具材質,努力學習鑄鐵鍋的使用方法等等。
簡單來說,開始居家斷捨離後,心境上的轉變是更專注、更放鬆,而且減法生活讓我重新找回內在平靜,並且用心感受每一件物品帶來的幸福感。
以上是我近來整理家居的感受與收穫。
現在,邀請你一同探索專屬自己的減法日常,思考家中可以減去什麼,如何從物品斷捨離開啟低物慾生活的新篇章。
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生活的基本』最新實用資訊,每逢星期五 8:00AM 更新。傳遞整理的價值,致力推廣極簡生活,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
延伸閱讀:
- 低物慾日常 Vol.3|沖泡一杯咖啡帶來的寧靜:「用心對待日常,就能從中找到幸福。」
- 低物慾日常 Vol.4|Digital Detox Day:告別資訊焦慮,重拾生活主導權
- 低物慾日常 Vol.5|低內耗的一週:重視內心感受、遠離有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