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學縫紉 5 個階段、必備的基本縫紉用品,培養新習慣的訣竅就在此!裁製衣服的活用術.特別編
由當初對縫紉這回事一竅不通,直至自行修改衣服、製作布製小物,甚至開始親手製作自己穿的衣服,這個過程一共經歷五個階段。「縫紉機很難用呢!」 「你們會編織好厲害!」這些想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接下來是我的學習過程總整理,循次漸進的親身應用,或許可以成為你的參考指標,在這個過程中身邊沒有做製衣業的人可以詢問,但是⋯
展開「親手製作自己穿的衣服」這趟旅程:裁製衣服的活用術,03 不用紙樣鉤織衣服
近年快時尚的發展,在每季出現大量被棄置的衣服對環境造成影響,選擇可以長久穿着的衣服,或是舊衣升級再造,有意識地作出選擇,長期下來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即使斷捨離也總是留着某些東西,以我來說,我完全無法捨棄手作材料。因為在個人網站及社群媒體的約定,承諾親手製作自己穿的衣服,所以會盡力實現約定,在公開的帳號分享目標就⋯
改造舊衣物之『裁製衣服的活用術』|02 用圖文分享、好好紀錄,改變衣物回收的舊有思維
在日常生活會穿的衣服,你會選擇購買,或是親自縫製呢?裁製衣服這回事,除了有品質的布料比較昂貴,還要付出時間和心力,事實上,買一件全新的衣服更快、更便宜,過季款式便即時丟掉,這是快時尚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也是我們應該反思的一件事。從零開始設計版型之前,修改舊衣服也是不錯的選擇。
手作企劃『裁製衣服的活用術』|01 縫製娃娃服,從現在開始進行縫紉計劃
手作讓人著迷,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如果想培養你的嗜好,可以用自問自答的方法,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對這方面感興趣嗎?」對我來說,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手作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可以從過程中享受簡單的樂趣。手工製作的東西會有一些缺陷,意識到這一點,即使縫錯了也沒關係,把它拆掉重來便沒有問題。
在物質過剩的時代,由《價值,從視野開始》掀起文化的革命,改變舊有思維重新定義設計
「有了人工智慧就不需要設計了嗎?」在目錄看到這一句後,便立即到 Rakuten Kobo 網站購入這本書並在 Kobo Books 應用程式閱讀,發覺在物質過剩的生活中,我們擁有很多方便生活的事物,企業品牌為消費者創造使用需求。知名的日本創意總監水野學,指導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ANA 和 UNIQLO,亦是⋯
「透過 SNS 分享當代藝術」:《直擊!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展現文化與藝術的重要價值
逛展覽是我的嗜好,在讀書時期開始便會經常逛不同主題的展覽,無論是大型美術館策展,還是獨立藝廊的私人展出品,每次的體驗都會帶來新的感受。疫情前到日本旅行也會參觀美術館,雖然暫時無法前往外地旅遊,在書店看到這一本介紹美術館行銷手法的主題,非常吸引我的目光,決定把這本書買回家細閱。洞田貫一朗,當代藝術「森美術館」的⋯
應用基本色彩原理簡單 3 步驟,建立「乾淨俐落」的收納系統,讓家居增添空間美感
對室內設計風格沒有頭緒?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家具?透過學習色彩的運用,呈現心目中的設計概念,為了提升空間美感,這篇文章會分享色彩原理的簡單 3 步驟,包括了解基本色彩原理、尋找自己的配色組合、如何運用在居家佈置,花心思把自己的居住空間整理得井然有序。
輕鬆應用在社群媒體的視覺藝術:《設計的實戰法則》,細細品味設計的基本訣竅
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是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設計這件事,雖然我的正職是 UX/UI Designer,但是我也會希望了解其他人對設計的看法,不斷虛心學習才能持續成長。作者宇治智子是策略設計顧問,曾經策劃日本家飾品牌 Francfranc 的設計方針,並在建立 francfranc.io 品牌形象網頁。另外,《基本設計⋯
一致性、簡約線條、實用設計:極簡主義生活方式,運用設計美學營造舒適放鬆空間
重新審視身邊不必要的物品,釋放更多自由的空間,令空間規劃實現更多可能性。透過斷捨離為空間去蕪存菁,運用整理收納的技巧,解決被雜物堆積的危機,改善生活質素提升至嶄新水平。接下來將會分享我在整理收納的過程,如何把設計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建立適合自己的收納系統,維持物品整齊有條理,在視覺上增加室內空間感。
綠色生活:參觀「綠『識』生活救未來」虛擬展覽,由日常生活開始實踐低碳生活
如何對環境更友善?氣候變化和我們的關係?全球暖化的現象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單止導致降雨量改變、生態失衡和海平面上升,改變的方法是開始實踐低碳生活。由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策劃的「綠『識』生活救未來」虛擬展覽,展覽主題以「衣」、「食」、「住」和「行」四大範疇作為重心,介紹日常生活之中減低碳排放⋯
疫情後的展覽新體驗,《deTour 2020》虛擬設計節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作為展覽愛好者的我近一年降低逛展的次數,尤其疫情愈來愈嚴重如要外出幾乎只補購日用品和食材。《deTour 2020》虛擬設計節支援桌面版和智能電話等設備,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展覽體驗,這次的虛擬展覽有3個展區,分別是:特邀合作、主題展覽和獲選作品。不知道網上虛擬展覽今後會否成為新趨勢呢?
展覽Vlog:活化歷史建築,在歷史文化產物內參觀當代藝術展覽
參觀展覽感受藝術家借助作品帶出的想法,隨着不同內容的展覽,可以了解當代藝術家的眼光,或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產物,從而受到各方面的啟發。 由歷史建築改建而成的展覽場地,有些位於都市裡的狹小空間,有些則鄰近廣闊而寧靜的海洋。成為日常生活裡的一部份,讓我們更多機會接觸藝術。